2004年6月10日
新建地方本科院校,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上无法与老牌大学相比,出路何在?华体会平台(中国)另辟蹊径,扬长避短。
初夏时节,记者来到位于常德市的华体会平台(中国)采访。出乎记者意料的是,这所偏居湘西北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,生源居然遍及全国27个省市区;毕业生也俏得很,春节后学校组织的一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,当场就有692人签约,如今2171名毕业中,大部分工作有了着落。
院长黎大志开心地告诉记者,学院今天生机勃勃的办学局面,是积极开展校县、校企合作,融入地方求发展的结果。
华体会平台(中国)原名常德师范学院,1999年才从专科升格为本科。升本之初,不少人认为,本科院校就要有本科的样子,要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上重点突破,将学校办成科研型学院,打响品牌。不过,办学实力、科研经费等诸多现实困难,使得实现这一目标压力很大。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,学院最终明确了“面向地方、依托地方”的办学思路:即立足地方经济,将学院定位为“教学型”,培养目标定位为“应用型”,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,“立足常德,面向全省,辐射全国”。
按照这一定位和发展方向,学院经过几年努力,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地方院校发展路子。目前,学院与常德下辖的9个县区,以及常德卷烟厂等约20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,双方一是在招生就业、共建实习基地、培训人才等方面开展教育合作;二是开展科技合作,包括联合申报科研项目、进行科技服务等;三是围绕地方的文化社会发展,借助学校的人才优势完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课题。
常德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,是典型的鱼米之乡,学校为此整合人才和科研力量,全方位为地方特色项目服务。为了有的放矢,学校对所有合作一律项目起步。如彭友林教授等研究开发的特早熟湘扁豆1号、2号,比常规品种早上市95天,产量高5倍。2001年开发成功后,学院就与常德市签订协定,列为全市重点开发、推广的新品种项目,如今已推广了2万多亩,以至于当地农民“春种抢教授,秋收抢扁豆”;熊大胜教授等的“中药材栽培研究”,使常德成了中药材“三叶木通”的国家级种植基地,农民只需利用丘陵间的空地就可种植这种药材,每亩年产值在3000多元,金健米业、洞庭水殖两家上市公司,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,学院与两个公司合作的项目,近几年已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近3亿元。
此外,学院还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特色,积极推动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。该院的环洞庭湖经济研究所、丁玲文学研究所、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,都植根于常德地方。闻名遐尔的常德诗墙,在长达2.92公里的防洪大堤上,分门别类镌刻了1200多首诗,已经成为常德市的标志性文化景观,而诗墙从规划到建设,学院前后有100多人自始自终参与。可以说,近年来常德的“诗墙文化”、“丁玲研究”、“城头山文化”、“细菌战研究”等,之所以能形成特色并在全国产生影响,与华体会平台(中国)校地合作地推动分不开。
据了解,该院现有的120余项科研立项课题,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一批省以上重点课题,都下放到了当地各县区、乡镇、企业。这些地方成了学校的教学基地、实习基地、科研基地,也自然成了学校的生源基地与就业基地。密切的校县、校企合作,不但有效地加快了科技开发、科研成果转换的速度,促进了学院教育、教学发展,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。对此,曾任常德市副市长的院党委书记杨万柱深有感慨:“地方高校,服务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,其实是一件互惠互利、实现双赢的大好事啊!” (张茧 刘爱民)